关于奁式炉,扬之水老师的《香识》中有详细的炉的用法介绍,古书中也多有提及此种香炉,各个窑口也都有烧造此种造型的器物,浙江绍兴的塔基地宫中也曾出土过一件这样的器物,里面还有大量的香灰,这就更加明确了这种“奁”是作为香炉来使用的。
扬之水《香识》
肉庄藏品
肉庄藏品
可看似板上钉钉的剧情在这就要翻转了,翻看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出版的图录,我们发现,台北故宫将这种造型并带弦纹的器物定名为“弦纹樽”,北京故宫命名为“三足樽”。说好的奁式炉,到这怎么变成“樽”了呢?“樽”不是酒具吗?
唐李白有诗:“莫使金樽空对月”,早期的壁画、绘画上也有这种分酒器的明确用法,可在唐代还是酒具“樽”,到了宋代怎么就变成香具“炉”了呢?
法门寺地宫出土
唐《宫乐图》
贵妇们用装有美酒的樽来分酒。
原来这都是“吕大临”惹得“祸”,这位“吕氏家族墓”的主人生前酷爱金石学,还著有一本《考古图》,其中将这样一件器物注释为“凤奁”。金石界的大咖都这样说了,后来的人也就跟着这么叫了。
至于到底说是樽还是炉呢,这个其实没有一定的叫法,在宋以前是樽,但宋代人崇尚金石学,多有仿古三代青铜器,很多造型器物在宋代也都摆脱了原来的用途,开发了新玩法。戴维德基金会还有一件这样的器物,说它是炉呢,它尺寸太大,不符合宋代流行的隔火熏香方式所用器具的要求,说它是樽呢,当时也不用“樽”这样的叫法。那它到底是炉还是樽呢?或者还有什么其他的用途?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了。
所以,我们研究器物,不能一概而论,要还原到器物所处的那个时代情境当中去看,它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故事可以说,我们收藏器物,也收藏器物背后的故事,这也是收藏最大的乐趣吧。
Q
A
& 肉庄私房话是一档怎么样的节目呢?
时间匆匆,大肉庄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,今年我们主要的想法是“建立更多的连接”,让大家玩的更“shuang”。所以我们在“3.0时代”推出了“肉庄私房话”这个视频节目。从此“小伙伴们”又多了一种和我们互动的渠道。
届时我们的视频节目将以半月刊的方式进行更新,更新时间为双数周的周五。
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的话,可以在底下留言,我们可以挑选一些代表性的问题在下期节目里面解答。
如果想看往期的视频节目,可以到优酷和爱奇艺上面搜索“肉庄私房话”关注即可。我们在喜马拉雅APP上还推出了自己的音频版本,你在地铁里面也照样能收听我们的节目了。
既然聊到香具,就顺便来大肉庄参观我们的香具展吧,近期还有香道的体验活动哦
另外,还可以购买我们的图录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